寻求商务合作,请直接在网站下方【在线留言】处留下联系方式,我们会主动联系您。

  • 公司地址
    中国,山东,青岛
  • 联系电话
    166-7850-8905

春季猪瘟的症状与预防

猪瘟又称烂肠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传染性猪病,特征为高热稽留和小血管壁变性引起广泛出血、梗塞和坏死,具有很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一般以春、秋较为严重。近年来,猪瘟流行发生了变化,出现非典型猪瘟、温和型猪瘟,其发病特点为散发性流行,临诊症状及病理变化轻或不典型,死亡率低,需依赖实验室诊断才能确诊。

一、症状

根据临床症状和特征,猪瘟可分为急性、慢性和迟发性3种类型。

1、急性型 表现为突然发病,体温升高至41-42℃,怕冷、扎堆。皮肤和结膜发绀、出血,精神沉郁,厌食,经一至数天而死亡。

2、亚急性型 体温一般在40.5-41.5℃,皮肤发红,发病至死亡时间较长,其间可出现粪便干稀交替,干粪附有黏性物质;眼睛周围见黏性脓性分泌物;皮肤和可视黏膜以点状出血为主;公猪表现阴鞘积尿,尿液内含多量白色絮状物。多于发病14-20天死亡。

3、慢性型 主要表现为消瘦、贫血、全身衰弱、常伏卧,行走时缓慢无力,时有轻热,食欲不振,便秘和腹泻交替出现。四肢末梢、尾根、外阴出血斑。有的皮肤可见紫斑和坏死痂,病程可达1个月以上,有的能够自然康复。

4、非典型和温和型猪瘟 可归纳至迟发型猪瘟范围内。可以是先天性感染猪瘟病毒,出生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呈无病状态,数月后患猪才表现出轻度的厌食,精神沉郁,结膜炎、皮炎,下痢和局部运动失调、后肢麻痹等。若出生后接种猪瘟病毒弱毒株,也可造成持续性的隐性感染。

母猪感染猪瘟病毒,在妊娠后期可出现流产、死胎、木乃伊胎和畸形胎。


发热、怕冷、扎堆


耳、颈皮肤出血

腹部皮肤有出血点

胸部皮肤出血

四肢末梢、尾根、外阴出血斑

全身发红

二、病变

猪瘟的病理变化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认证:全身淋巴结肿胀、水肿和出血,呈现红白或红黑相间的大理石样变化;肾呈土黄色并有多量点状出血,肾组织被膜下(皮质表面)呈点状出血,肾乳头出血;膀胱黏膜、喉、会厌软骨、肠系膜、胃、肠浆膜和皮肤呈点或斑状出血,胃底出血;脾脏的梗死是猪瘟最有诊断意义的病变,它由毛细血管栓塞所致,稍高于周围的表面,以边缘多见,呈紫黑色;胆囊、扁桃体发生梗死;回盲瓣处淋巴组织扣状肿,若有继发感染,可见扣状溃疡,大肠出现大面积坏死溃疡;肺点状出血;肋骨及肋软骨交界处呈现“骨化线”,这是慢性猪瘟具有诊断意义的病变;心耳、心冠状脂肪沟出血,心内膜出血。 膀胱积尿,内含大量絮状物。死胎仔猪出现明显的皮下水肿、腹水和胸腔积液。


髂内淋巴结肿大、出血

肾乳头出血

扁桃体出血坏死

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出血

大结肠浆膜出血点

胆囊壁有出血斑点

肺点状出血

肺门淋巴结肿大、出血

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出血

颌下淋巴结肿大出血

喉头点状出血

结肠扣状溃疡

盲肠黏膜扣状溃疡

膀胱黏膜出血

膀胱黏膜有血班

皮下少量出血点

脾肿大,表面有隆起的梗死病灶

肾表面出血

胃底出血

胃浆膜上有大量出血点

心耳、心冠状脂肪沟出血

心内膜出血

直肠黏膜出血和溃疡

三、预防

本病预防要点是:提高抗体水平,增强抗病力;加强饲养管理,减少感染机会。

1、免疫接种:定期预防接种,为排除母源抗体的干扰,可加大疫苗接种剂量(2-4头份/头)。发生猪瘟时,在猪瘟疫区或受威胁区应用大剂量猪瘟疫苗10-15头剂/头,进行紧急预防接种。

2、加大疫苗接种剂量,是排除母源抗体的最好方法,也是防治非典型猪瘟发生的有效措施。

3、开展免疫监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或正向间接血凝试验等方法开展免疫抗体监测。及时淘汰隐性感染带毒种猪。

4、平时加强饲养管理,搞好环境卫生消毒工作。坚持自繁自养,全进全出的饲养管理制度。做好猪场、猪舍的隔离、卫生、消毒和杀虫工作,减少猪瘟病毒的侵入。

5、发生猪瘟时,应进行带猪消毒;及时隔离或扑杀病猪,并做无害化处理;对接触死猪的废物、废水及场地、器具、工作人员都应严格的消毒,对污染的猪舍用2%-3%的氢氧化钠进行彻底的消毒。

四、临床用药

本病没有特效药物,必要时可以使用高免血清进行治疗。

1、在确诊的情况下,对已发病的猪:用猪瘟高免血清4倍量肌肉注射;黄芪多糖注射液肌注;维生素B1 肌注。对未出现明显症状的价值较大的猪:用猪瘟高免血清2倍量肌肉注射。

猪群紧急注射猪瘟兔化弱毒疫苗,或注射脾淋苗,或注射细胞苗;体重10千克以下的注射3头份,10千克以上的每增加10千克加注3头份,最大用量为每猪15头份。

2、抗菌消炎控制继发感染:肌肉注射抗菌药物,或者在饲粮中添加抗菌药物拌料饲喂。例如卡那霉素(每千克体重30毫克,每天1次)。

提高饲粮中维生素、矿物质、微量元素的含量,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3、对症治疗:退烧、强心、补液、利尿等。

4、中药疗法:以清热解毒、活血化淤,凉血、恢复食欲为治疗原则。

方剂:

① 板蓝根30克、生石膏100克、生地30克、桔梗20克,黄连15克,黄芩20克、栀子20克、玄参20克、连翘30克,知母30克,丹皮20克、双花20克、红花20克、桃仁20克、赤芍15克、大黄40克、芒硝100克、竹叶20克、甘草20克(为50千克以上猪用量,50千克以下者用量酌减),水煎灌服。便稀者减大黄、芒硝,渴甚者加花粉、麦冬各20克。

② 黄连、黄芩各15克,生石膏50克,芒硝30克,板蓝根、大青叶各40克,玄参、生地各25克,大黄、连翘各20克,甘草10克(50千克以上猪用量,20-50千克猪用量减半,20 千克以下猪用1/3量)。食欲增加,粪便好转后不得停药,用量可酌情减1/3或1/2,继续用药1疗程以巩固疗效,粪便正常后可去大黄、芒硝,加陈皮、焦三仙各15克。用法:石膏、芒硝研细末,其他药水煎2次,去渣,趁热冲人石膏、芒硝,候温灌服。

③ 白砒卡耳(验方):取耳背中下部无血管处,用宽针在皮下刺成一皮囊,深约2厘米,放入适量白砒(约0.06克),再将白酒0.5毫升滴入针眼内,用手轻柔后,以胶布覆盖针眼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