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炭疽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人畜共患传染病。其特点是脾脏显著肿大,皮下以及浆膜下结缔组织有出血性胶样浸润,血液凝固不全,呈煤焦油样,并引起败血症症状。
【临床症状】猪炭疽有4种类型:咽型、肠型、败血型和隐性型。
- 咽型局限于咽和颈部淋巴结。常见的临床症状为颈部水肿和呼吸困难,表现精神沉郁、厌食和呕吐,体温可升达7℃,但不稽留。多数猪在水肿出现后24h内死亡,也常有不治而自愈的,肿胀逐渐消失,甚至完全康复,但这种猪有带菌的可能。
- 肠型临床症状不如咽型明显,严重的可见急性消化紊乱,表现呕吐、停食及血痢,随之可能死亡。症状较轻者常复愈。肠型炭疽报告较少,可能是不做全面剖检的结果。
- 败血型为最急性炭疽病型,受感染的猪死亡率高,常突然死亡。黄鉴明1994报道急性败血型猪炭疽病例:尸僵不全,明显膨胀,尸体迅速腐败,鼻孔、肛门等处流出暗黑色血液,凝固不良,肛门外翻,头、颈、臀和下腹部皮肤出现大片蓝紫色斑。
(4)隐性型生前无症状,主要于宰后检查时可发现。
【剖检变化】特征病变为,组织及脏器水肿、炎症、出血或坏死。尸体一般腐败迅速,尸僵不全,天然孔有黑色血液流出。血液呈暗红色至黑红色,不易凝固,黏稠似煤焦油样。脾脏极度肿大呈黑色,超过正常数倍。
- 咽型急性型剖检见患猪咽喉和颈部肿胀,皮下呈出血性胶样浸润,头颈部淋巴结,特别是颌下淋巴结呈急剧肿大,切面因严重充血、出血而呈樱桃红色,中央有稍凹陷的黑色坏死灶。口腔、软腭、会厌、舌根和咽部黏膜也呈肿胀和出血,黏膜下与肌间结缔组织呈出血性胶样浸润。扁桃体常充血、出血或坏死,有时表面覆有纤维素性伪膜。在黏膜下深部组织内,也常有边缘不整的砖红色或黑紫色的大小不等病灶,病灶部也可检出炭疽杆菌。
(2)肠型主要发生于小肠,多以肿大、出血和坏死的淋巴小结为中心,形成局灶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病变。病灶为纤维素样坏死的黑色痂膜,邻接的肠黏膜呈出血性胶样浸润。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腹腔积有红色浆液,脾脏质软而肿大。肝脏充血或浊肿(细胞颗粒变性),间有出血性坏死灶。肾脏充血,皮质呈小点出血,肾上腺间有出血性坏死灶。
(3)败血型为最急性炭疽病型。由于猪有一定程度的抵抗力,因此多数仅造成局部感染,牛和绵羊常出现败血型,猪则少见。
(4)隐性型颌下淋巴结常见损害,少见于颈淋巴结、咽后淋巴结和肠系膜淋巴结。淋巴结有不同程度的增大,切面呈砖红色,散布有细小、灰黄色坏死病灶或暗红色凹陷小病灶。扁桃体坏死和形成溃疡,有时扁桃体的黏膜脱落,呈灰白色。
【预防措施】定期注射炭疽芽胞苗可以预防炭疽。发生炭疽后应迅速查清疫情并报告疫情,划定疫区,实行综合防疫措施。对同群或与病畜接触过的假定健康动物应紧急注射炭疽疫苗。对病畜要在采取严格防护措施的情况下进行扑杀并做无害化处理。病死家畜的尸体严禁解剖,必须销毁。其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的场所、用具及尸体运输工具等应以漂白粉、苛性钠或升汞溶液消毒。工作人员必须做好防护,有外伤的人员不得接触上述工作。
【临床用药】早期确诊并及时治疗十分重要。疑似猪炭疽病必须在严密隔离和专人护理的条件下进行治疗处置。青霉素肌内注射,每次80万~160万国际单位,每天注射2次,连续2~3天。链霉素、环丙沙星、强力霉素、林可霉素、庆大霉素、头孢类药物也有疗效。
为了便于知识传播,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
如有问题,可以联系删除